特大的水灾 无限的关怀——记花桥乡1983年溃堤以后
编辑日期:2010/4/2  作者:刘正元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983年7月5日晚上10时32分,水阳江支流的特大洪峰,终于在人力难以挽救的情况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绍泽圩(俗称“和尚圩”)大堤,决口而下。顿时,水如万马奔腾,声似滚雷轰鸣,浪涛所至,树木连根拔起,房屋彻底铲平。一个小圩灌满,又向另一个小圩冲去。急流穿过缺口,好象山涧咆哮狂游的蛟龙,漫过堤面,又似群山呼啸倾泻的瀑布,真是惊心动魄回天无力啊!
    溃口向二面扩大,峰头向圩心疾驰,传呼告急之声此起彼伏,整个花桥乡的干群东奔西跑,争先恐后地转移人口,抢运财物。沿山村民办教师符清华新建的三间大瓦房,座落在小圩堤埂上,亲友帮他突击下瓦,眼看水势迅猛上涨,顷刻之间已到埂面,当他们跳下屋顶逃离险段,一栋砖瓦结构的房子顷刻被卷入水中,化为乌有了。当时紧张惊险的惊乱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令人胆寒!
    7月6日,花桥乡的五个小圩已被逐一溃破,13800亩绿油油的庄稼全被洪水吞噬,4045间房屋也先后倒塌。
    水流趋缓后,受灾的农民划着小船,也有用竹木临时编成的小筏子,在紧张地搬运尚未抢出的粮草和笨重用具。有的在拆除即将倒塌的大瓦和房料,有的在搜摸着自己用汗水换来的不忍丢弃的物件。
    刚溃堤后的几天内,灾民有的在亲友处寄宿,有的在露天下栖身,有的在堤埂上徘徊。
    挂机船突突地往返奔驰,一直可达各个丘陵的山腰间,人们忙着装卸一切可以搭盖临时卧棚的材料,准备度过灾期。
    就在溃堤后的几天内,市、县领导和各个部门的有关领导,均先后来到花桥看望灾民和各个基层单位。他们听取汇报,了解灾情,深入调查,紧张地磋商各种应急措施,筹划补救方案,设法稳定灾民情绪。
    在这一片汪洋的日子里,孟富林副省长陪同民政部邹明副部长也深入到这个偏僻水乡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来了。
    “党中央派人来看望我们了!”
    “部长也来了,听说是党中央派来的!”
    灾民们精神振奋,奔走相告,这对花桥乡广大干部坚守岗位带领群众战胜水害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全乡一万多灾民寻求副业生产自救,积蓄力量,树立信心修圩复堤,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蔚蓝的天际不时传来隆隆轰鸣的马达声,经常出现低空盘旋俯视水情的银燕;湾花公路上,载重汽车源源不断地运来了支灾的大米和燃料;芜湖至花桥的河道上也不停地有船送来了各种救灾物资。多么及时而迅速啊!他们送来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送来了四面八方伸向灾区的援助之手和深情厚谊,送来了各地同胞与灾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无数热忱的心啊!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无限关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时隔不久,沿新连圩一侧的山坡上陆续搭起了各式各样星星点点的避灾茅屋,另一侧却在圩堤面上撑起了一段段一排排鳞次栉比的矮小卧棚,尽管酷暑难熬热气蒸人,风雨袭来手足忙乱,然而他们却无忧无虑地安心度日,既不缺吃也不少穿,大家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有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决不会让一个人挨饿受冻。他们只盼洪水尽早退出,再努力恢复美好的田园生活。
    夏去冬来,洪水退尽,花桥乡党委在动员大会之后全力以赴,调动了全乡堵口复堤的兴修大军,分别在大小溃口上全面布置了挑圩任务,从各村抽调强壮劳力,配备得力干部,集中在绍泽圩外埂溃口处进行突击堵口。他们食宿在工地,起早贪黑地奋战,在村与村之间开展竞赛,干劲大,工效高。但由于缺口过宽,新土堆积压力过大,连续发生两次滑坡塌方。花桥乡干群面对困难毫不气馁,他们在市、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内外两侧挖沟填石,然后再铺底固基,终于顺利地完成了87米长的大堵口任务。
    水毁灾害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都造成了巨大损失,花桥乡广大干部群众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们宁可缓建自己的住房也要把圩堤修好,决不让洪患再次酿成悲剧,所以齐心合力一鼓作气地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填平修复了大小溃口96个,共完成了315000多土方。政府以工代赈,仅堵口工程一项就支付了59530元。把改建扩建水利设施和开挖撇洪沟的经费加起来,国家用于水毁工程的总投资竟达307000元,这在一个乡的历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堵口复堤迎新春,夺取丰收建家园”,这幅春联表现了全乡农民战胜自然灾害的雄心壮志。
    五四村一位年逾古稀的胡国胜老人,抚今忆昔,感慨万千,他向人们叙述了经历三次水灾的概况:民国20年(1931)的一场大水,给我们花桥乡灾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苦难,房倒屋塌,不能及时逃出的就爬到树上呼救,农民喊天叫地,谁来管我们?!那时只好携带随身衣被离乡背井。灾民们在去芜湖、宣城方向的山头上搭个难以藏身的窝棚。为了生存,扶老携幼到处乞讨。国民党名义上唱着“赈济”的高调,事实上拨一点装璜门面的钱物还不够他们层层分脏的。
    1954年又一次发大水,我们国家尚未完全恢复元气,那时候人民政府虽然没有力量全面救灾,但在党的领导下千方百计进行生产自救,尽管生活非常艰苦,却没有一个人挨饿受冻。
    1983年这场大水我们可享了共产党的福了!水是一次比一次大,生活却一次比一次好,没有党的领导,我这个老汉又得逃荒要饭了,还不知能不能活到今天!
    胡老汉的肺腑之言反映了全乡人民的心声。根据乡政府的专项记载统计,除水利工程投资和各地支援的粮票、衣服等,共拨救灾款(包括粮、煤和医药费等)736316元,按当时全乡人口计算,加上水毁工程307000元,平均每人得到国家救济、受益款高达89元。这个惊人又感人的数字,即使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办不到的。
    从1983年冬到1985年底,花桥乡农民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成果也是罕见的。由于连年获得丰收,又广开副业门路,全乡新建瓦房2225间,楼房129间,这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而且是水灾后迅速恢复发展的巨大变化。
 
上一篇:没有新闻了 | 下一篇:原易太公社的全面规划